原标题: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人类共同价值、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引领人类命运前途,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也应承认,国际社会对其仍然有模糊认识和困惑心态,甚至存在“污名化”等情况。面对这样的认知偏差,有必要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等基础上,对外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一,多元主体协同,形成传播合力。
主体是国际传播的基本构成要素,不仅是发起国际传播行为的起点,也是影响国际传播行为走向的中心。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主要依赖于政府的主导和主流媒体的扩散。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权威而精准的解读,但也不免存在受众覆盖面有限、易造成硬性推广和强烈输出感的问题。
为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有必要推动传播范式的转型升级,由单一的大众传媒扩散模式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比如,广泛动员包括各类媒体、企业、学术机构、公民以及海外华侨在内的多元主体投身传播事业,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网络。
第二,创新传播内容,增强传播吸引力。
新形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已从理论阐释迈向实践叙事。持续的内容创新是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必要之举。
一方面,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中的叙事维度创新。鉴于该理念蕴含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要义横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多元领域,有必要紧密跟踪国际形势变化,灵活选取这些维度中的热点话题进行内容创作与传播。通过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叙事框架,激发目标受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兴趣与探究。
另一方面,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中的叙事形式创新。鉴于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叙事逻辑与表达方式,有必要从题材选取、视角转换、叙事技巧等多个维度出发,探索传播内容呈现的具体形态。比如,采用贴近不同文化心理的符号、语言与叙事风格,构建一套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兼具区域国别视野的话语体系。
通过精准定位、巧妙构思与生动表达,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进而促进国际社会对这一理念的深入理解、广泛认同与积极行动,推动这一理念的全球化实践与发展。
第三,深化媒介融合,扩大传播影响力。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关键桥梁,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力度和覆盖范围。新形势下,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媒体传播方式革新。我们必须把握信息革命历史机遇,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为了更有效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全面协调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与专业性媒体,通过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媒体矩阵,以此拓宽传播的广度并深化内涵、丰富形式,最终形成一个资源高效整合、结构优化配置的全媒体传播生态系统。
比如,强化传统主流媒体的核心地位,积极推动相关平台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构建出更为强大、立体且权威的官方传播体系;利用好新兴媒体传播迅速、受众广泛、成本低效率高、形式多样的优势,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力量。
第四,即时评估效果,优化传播策略。
效果是信息传播的目的,也是深化传播行为的指向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做得怎么样,最终要靠效果来说话,尤其要看目标受众是否听得到、听得进、听得懂以及有没有付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要想实现这样的效果,必须打破“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单向式传播模式,做到即时评估传播效果、调整优化传播策略。
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从传播客体的触达度、感知度等维度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效果调整优化传播策略。对传播效果好的地区,在传播策略上继续保持,在传播内容上予以深化;对传播效果较差的地区,可对目标受众的关注点、需求点、兴奋点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判,采取更有贴近性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精准性。
(范秀娟,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