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动能焕新穿越关税风暴
中宏网| 2025-05-09 11:14

国际商报记者 汤莉

在外部关税冲击力度加码、全球产业链加速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动能换挡提速的特征。面对国际经贸变局和国内改革处于深水区的双重压力,中国应如何构建“经济护城河”?在日前于北京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5年第一季度)上,与会专家基于对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度解析,探讨破局路径。

积极进取稳增长

以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

一季度,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实现开门红。其中,出口6.13万亿元,保持高位,同比增长6.9%。CMF季度报告《积极进取的中国宏观经济》显示,一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7%,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在有出口的39个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实现同比增长。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情况下,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稳固。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持续向上,工业升级态势明显,现代服务业展现蓬勃动力,高技术产业投资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动能强劲。中国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连续4年保持增长势头,一季度同比增长10.8%;专用装备出口连续9年增长,一季度同比增长16.2%。中国的新能源产品继续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季度,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电动汽车的出口分别同比增长43.2%、18.8%和8.2%。传统产业的升级推动竞争力“焕新”,“新品”“潮品”“爆品”不断推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CMF主要成员于泽表示,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需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本轮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将如何演进?二是中国总需求内生动能不足是周期问题为主还是结构问题为主?恢复节奏将如何变化?三是政策效果的持续性如何?后续政策力度和空间有多大?政策传导是否通畅?他强调,无论未来形势如何变化,保持中国经济稳定需要在三个方面积极进取:要在大国博弈中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我为主;国内宏观经济治理要有新思路、新框架和新举措;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其中,核心在于加快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通过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

短期内,宏观政策需要持续发力,更加奋发有为。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兜牢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以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强化政策取向的一致性。

在中长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需要考虑政策的可持续性。在国际贸易领域,要积极构建新的互惠性规则体系。

以“积极进取”为出发点,实现“以时间换空间”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在国际贸易中抵消外部冲击;能否加快推动国内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这两个条件而言,未来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极高的。与第一任期相比,特朗普第二任期滥施关税的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任期中,滥施关税主要集中于中间品,而此次不仅延续对中间品加征关税,更加大了对最终消费品征税的力度。导致这一结构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特朗普在本任期内将更多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从单纯的回流到全面重构逻辑,既包括美国国内经济循环的重构,也涵盖了以美国本土利益为核心,对全球贸易体系、金融体系和安全体系的重构。

鉴此,报告建议,中国在大国博弈和全球治理体系中,要通过自身努力,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以时间换空间成功的关键是尽快完成国内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切入新的增长模式,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新旧动能换挡提速

产业升级内生动力更强

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当前,中国创新模式初步成型,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二个阶段,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第一个阶段是旧动能增速放缓,新动能处在萌芽期,需要依靠政策着力培育。在此阶段,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增速快速下行,同时经济运行规律还是旧动能模式。第二个阶段是新动能逐渐摆脱政策依赖,初步形成内生的发展模式。在此阶段,经济中的存量调整加速,市场出清压力不断加大,导致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同时,由于新旧行业分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特征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经济关系将不断解体重组。在第三个阶段,新动能全面占据上风,新的循环模式巩固稳定,市场完成出清,经济增速较为平稳,呈现出新的经济运行特征。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二个阶段。2024年,中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8%。

这从以下四个经济参数的重大变化中也可见端倪。一是经济实力取得突破。2021年中国人均GDP为12551美元,已超同期世界人均GDP水平。叠加庞大的人口,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超大经济体。规模效应在宏观经济中非常重要。前沿技术具有规模依赖性,更高的生产规模有利于降低单位成本,实现规模收益。同时,一个行业划分为多个分层市场,企业往往是从低产品质量和低技术复杂度的市场入手,通过干中学,逐渐进入到中等质量和复杂度的产品市场。中国经济规模对应充分的分层市场,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二是资本丰裕度驱动多要素密集型经济升级。当前,中国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已由劳动力转变为资本。且中国呈现出多要素密集的格局,为国内全产业链提供了坚实的要素支撑。若从单一的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容易引发产业大规模外迁,但中国具有独特的多要素密集特征,叠加多层次的国内市场体系,为完整产业链及其升级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和要素基础。

三是从人口数量红利走向人口质量红利。中国的工程师总数已从2000年的521.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万人,年均增速达6.3%;工程师占整体劳动力的比重也对应由0.71%上升到2.23%。每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总量超过世界工科毕业生总数的1/3。高质量人口与产业深度结合助力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大批90后青年人才将不断涌现。

四是人口转型蕴含消费空间。在“十五五”期间,大部分60后将步入退休年龄。60后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较强的购买力。在这一背景下,银发经济将真正迎来商业化发展的时代。其次,95后出现单身化倾向,意味着这一群体的家庭数量可能上升。消费量与家庭数量密切相关,每个家庭需要购买一定的日用品。在单身化趋势的推动下,家庭数量不会因人口数量的下降而同步下降,这为稳定消费提供了第二个重要基础。报告同时指出,单身家庭的消费场景与传统核心家庭存在显著差异,但当前的供给体系仍以核心家庭为主要逻辑,导致供需出现错配。本轮调整中需求的变化速度将显著快于供给的变化速度,市场失衡将短暂加剧。因此,要把握本轮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机会,将供给端优化作为核心着力点。

于泽强调,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创新模式已逐渐形成,且具备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与制造业高耦合度的研发和新型举国体制这三大支柱。

从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来看,制造业在经济中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不能简单和三次产业并列。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每1元制造业产值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如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约2.35元的增加值。

中国的研发模式与制造业具备高耦合度。制造业主导创新,生产是创新的关键特征,经济创新浪潮源于制造技术和流程的突破。以企业为主体,实现研发与制造的高度耦合,是中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特征。

新型举国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统筹协调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力量,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重大战略性问题的创新组织模式。中国的创新组织模式以“链长+链主制”和专注于长期价值投资的耐心资本为特点,以产业发展为主导,金融体系服务于产业逻辑。

基于上述三大支柱,中国的创新发展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持续推进。

中国的新旧动能转换已进入第二阶段,虽然在这一阶段具备不少良好的基础,但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转换过程仍需时间推进。此前的CMF报告曾指出,这一轮转换具有四个前所未有的特征,即前所未有的超大经济体转型、前所未有的超大体量房地产市场下行期的转型、前所未有的人口与社会转型中的经济转型和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逆全球化”组合叠加背景下的转型。因此,我们保持需要耐心,努力破解当前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两个主要堵点:消费空间创造和动态市场出清。产业升级过程必然是存量调整、市场不断动态出清的过程。目前,中国市场的动态出清机制还不完善。市场化改革一直以“加法”为主,未来需要“加减”动态调整,亟需推动在动态调整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紧抓高质量发展主线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适应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特征和国际不确定性的新情况,基于经济参数发生的新变化,报告建议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新思路实施好超常规宏观政策,抓住消费空间创造和优化供给两个关键点,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产业升级的新模式。

要创新逆周期政策思路,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支持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展新质生产力,扎牢社会安全网。货币政策以降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为核心方向,进一步全面降准置换到期中期借贷便利,在稳定流动性的同时降低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消费端以服务消费为重点方向,以创造消费为核心,着力扩大内需。政策端注重疏通政策传导机制,加强政策协调,扩大政策空间。

要用好改革红利,突出重点深化改革。一是进一步推动制度建设,以法治化、国际化推动市场化的深入;发挥好市场功能,特别是进一步做好要素市场化配置工作,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助企帮扶,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力。三是激发金融体系活力,建设多层次债券市场,逐步探索高收益债券的发行。四是推进注册制改革,真正实现股市功能的转型。五是推动长效化解地方债。六是进一步构建好社会安全网。

责任编辑:卢云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