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记者 顾鸿儒
日前闭幕的第137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8938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第135届广交会同比增长17.3%,新老采购商到会人数分别增长14.6%、21.4%。万商云集,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用脚步丈量着跨国商机,用一本本“生意经”拼接出中国制造与世界市场深度连接的生动图景。
各有各的“生意经”
28岁的印度采购商豪里亚·马尔霍特拉与家人常住在广州,说起自小便随父母参会的经历,他也称得上资深老广交了。豪里亚主要从事家具、陶瓷、建筑装饰材料等传统商品领域的采购,并正在向电子产品领域等新业务逐步扩展,其客户遍布欧洲、加拿大、南美、澳大利亚等地,涵盖不同年龄段消费群体。
豪里亚表示,产品的创新性是决定其是否下单的最关键的考量因素,因为新事物更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然而,根据目标市场的消费水平,他对价格和质量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价格敏感型市场,例如南美、印度、大多数非洲国家等,价格更具决定性作用;而发达国家市场,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很多欧洲国家,则更注重产品质量与创新价值。”豪里亚表示,这种灵活的采购策略帮助他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同为老广交的另一位印度采购商维卡斯首次来中国的时间是2001年,其主要关注家居用品、炊具、餐具等产品,采购的商品销往英国、欧洲、印度、中东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
与豪里亚的着眼点略有分别,“我更相信‘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维卡斯表示,产品质量是影响其采购的关键因素。“如果产品质量不稳定,不仅会影响销售,还可能损害品牌形象。因此,质量才是最为关键的。”
此外,信任也是他关注的重点。通过参加广交会,维卡斯与很多中国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合作最久的已近20年时间了。对于新结识的参展商,维卡斯会先安排样品测试;而对于长期合作的老工厂,则是直接下单,无需频繁考察。“长期合作的参展商已经建立了足够的信任关系,不需要重复审核。但对于新工厂,还是要严格筛选。”
这次春交会是奥地利采购商丹尼尔的广交会初体验,环保是他最为看重的。来中国之前,他反复思考环保产品的生产流程及回收再利用方式。“而来到广交会,中国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让我又有了很多新的想法。”
“这是我第一次踏足欧洲以外的展馆,我很喜欢广交会的氛围,这里的展览场地规模宏大得多,人们热切交流洽谈,这种环境促进了更多商业机会的产生!”法国采购商潘德尔如是说道。
“交付能力是衡量企业信誉的重要指标。”在潘德尔看来,交付能力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付的能力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兑现承诺,必然会对合作关系造成影响。”
中国制造向新行
中国制造正逐步成为全球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广交会作为中国外贸的重要窗口,为国际买家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的机会。随着中国制造持续升级,借助广交会平台,越来越多的采购商来到中国市场,同时也为参展商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快速交付能力,其他国家难以匹敌。”豪里亚强调,中国企业每年都在提升产品质量并推出创新设计,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领先地位。
丹尼尔的目标市场主要在印度,他曾经从中国进口过10台机器,至今无投诉,产品质量可靠。“人们曾认为泰国商品会涌入印度,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今,80%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制造的优秀品质相当认可,包括苹果等高端品牌。”
丹尼尔表示,中国产品的质量还在稳步提升,在很多国家,中国制造已成为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代名词。
潘德尔认为,与十几年前相比,中国制造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在近五六年表现尤为明显。“例如,中国新能源车就是以卓越性能和高性价比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欧洲市场无法以同样的价格提供类似质量的产品。这表明中国制造不仅在质量上追平甚至超越欧美品牌,在价格上也具备显著优势。”潘德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