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 罗宝 安徽日报通讯员 王舒鹏 张文清
近日,天长市郑集镇村民王志洋手捧锦旗,来到天长市中医院胃肠外科,紧紧握住主治医生陈新民主任的手,激动地说:“感谢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原来,今年3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天长市中医院创伤中心警报骤响,“病人腹腔出血量达3000ml,已超人体一半血容量,情况十分紧急,赶快转诊江苏省人民医院!”当天,王志洋在工地劳动时不慎被悬吊的重物击中,十二指肠近乎断裂,肋骨骨折,伤情极其严重,陈新民当即建议转院治疗。
天长市中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相关部门立即启动“点对点”急救响应。10点半不到,搭载患者的救护车启动;11点20分,救护车到达江苏省人民医院,患者直接进入重症抢救室……从伤情研判、转运决策到手术准备,两地医院全程数字化联动,仅用60分钟完成跨省生命接力。
4月11日,患者从江苏省人民医院回到天长市中医院康复病房接续治疗,进入康复阶段。
这场跨省救援,是苏皖两省医疗跨区域协同合作的一个缩影。
区域合作是推动长三角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核心纽带”。近年来,天长市积极融入长三角医疗一体化,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对接上海、南京等地三甲医院优质资源,通过“专家下沉、技术平移、管理同质”,让群众就近享受高水平诊疗服务。
今年6月5日,76岁的患者陈玉华在天长市人民医院复查时,对该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詹美恩连声道谢:“现在心不慌,走路也稳当多了,多亏您和各位专家!”
此前,陈玉华饱受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折磨。天长市人民医院为其实施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针对后续高风险的主动脉瓣置换术,该院依托皖苏医疗协作机制,邀请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团队,完成了天长市首例县域医院自主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实现县级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突破。
手术成功,医保政策也在减负、助力。陈玉华的人造心脏瓣膜手术报销比例达70%,减轻个人负担超过15万元。据悉,天长市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针对外转率高的病种建立专家会诊目录,2024年已惠及453名患者,发放补助181.2万元,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长三角医疗一体化进程中,天长市搭建高层次医疗合作平台,引进南京名医设立工作室,依托“医疗分中心+名医工作室”模式,与长三角17家三甲医院共建专科联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同时,实施“青苗计划”,提升“自身造血”能力,2024年选派36名医务人员赴沪苏浙进修,联合高校培养13名硕博人才;与安徽卫生健康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双主体教学基地;对标三甲标准,围绕高发病率、高外转率病种,加强内镜、超声等介入微创能力建设,提升重点专科诊疗水平。此外,天长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年服务8.3万人次,辐射周边江苏4县。
“我市已建成1个国家级、7个省级重点(特色)专科,急诊急救、救治疑难及危重症能力明显提升,连续多年县域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天长市卫健委副主任李珍华告诉记者。
“现在看病太智能了!挂号、缴费、查报告、结算、备案,手机上就能办,省时又省力!”家住天长市千秋街道园林社区的许阿姨对“就医一件事”便民服务点赞道。除了就医服务“掌上通”,该市还依托医共体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日均服务患者超2000人次,让“信息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作为国家首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天长市以人民医院、中医院为龙头,整合14个乡镇卫生院、2个社区服务中心及152个村卫生室,构建“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四位一体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该市组建院前急救调度中心,在汊涧镇等4地设立急救站点,搭建统一的120信息化调度平台,构建“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黄金急救圈,彻底解决急救调度分散难题。同时,通过建设远程影像、心电及中心药房等资源共享中心,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4年,该市远程综合会诊21人次、远程心电会诊1205人次、远程影像会诊9912人次,中心药房配送药品2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