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静
6月23日至29日是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节能联合组织了“走进新国企·中国节能绿色工厂”融媒采访活动,通过探寻绿色生产、绿色智造、绿色创新、绿色服务的全周期绿色管理之道,展现中国节能在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方面的绿色实践。
以城乡固废协同处置绘就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新篇
来到中节能环境所属中节能(肥西)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环境肥西公司),记者团见证了一场垃圾变绿能的奇妙之旅。这里与人们传统印象中垃圾处理厂“脏乱差”的固有认知截然不同,每日都在上演着“变废为绿能”的绿色低碳大戏。
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中心控制室里,大屏幕上正实时跳动着焚烧炉温度、烟气排放指标等多项关键运行参数,全景展示着整个项目的运行状态。
据了解,生活垃圾经垃圾清运车运抵厂区后,会先经过专用运输通道停靠至指定卸料门,再通过全封闭运行的垃圾吊抓斗系统,将发酵后的生活垃圾精准送入焚烧炉。此时,高温焚烧产生的热能会转化为蒸汽,从而驱动汽轮机发电,最终这些通过垃圾焚烧产生的清洁电能,会顺利并入电网。原本污染环境的垃圾就这样转化为清洁电能,真正实现了从“废物”到“绿电”的直接转化。
与此同时,中节能环境肥西公司构建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也格外引人注意。这里每天处理2000吨生活垃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万吨,相当于节约标煤9.6万吨。
除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外,园区内还配套建设了炉渣综合处理利用项目、餐厨厨余项目、污泥干化项目,固废处理总规模可达3900吨。
中节能环境肥西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环保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据讲解员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在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领域投入大量资源,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承担“长三角典型流域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处置集成示范”项目,项目于2024年10月顺利通过验收。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
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32项、软著作权10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协同焚烧示范工程、协同厌氧示范工程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固废处理效率,更构建起“技术降碳”的核心驱动力,推动节能降碳从“量的减少”向“质的提升”跨越。
在中节能环境肥西公司的环保科普馆里,一块醒目的公众开放活动展示板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作为常态化环保教育的重要平台,这里定期举办面向公众的开放活动,并通过模型展示、现场讲解等形式,让参观者可以沉浸式体验垃圾从产生到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这座以“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为主题的环保科普展馆,不仅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环保知识宣讲等活动,更带动了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以智能与低碳重塑水处理新范式
在中节能国祯,记者团实地探访被评为“低碳化标杆污水处理厂”的合肥小仓房净水厂以及胡大郢净水厂,解码它们背后的低碳发展密码。
作为水务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中节能国祯深耕水务行业20余载,以市政污水、村镇污水、工业污水、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市场拓展方向,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发展依托,打造了一批绿色、低碳的智慧水务项目。无论是小仓房净水厂还是胡大郢净水厂,都展现了其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体现了企业在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上的扎实实践。
走进日处理规模达40万吨的合肥小仓房净水厂——这座目前安徽省体量最大的净水厂,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水务大脑”。在这里,先进的技术与环保理念相融合。厂区部署的人工智能水务系统,将数据监控平台、曝气智能控制、回流智能调控等核心模块编织成一张覆盖“工艺全流程、监测全断面、参数全维度”的智能化网络。在线预警算法如同24小时值守的“环保哨兵”,精准识别水质超标、数据异常等情况,实现从预警提醒到运维存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极大地提升了水厂的应急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智能巡检系统则像不知疲倦的“技术专家”,通过自动化分析将工艺调控精度提升30%以上,大幅减少人工干预的需求,为污水处理行业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技术范本。
再将视线从小仓房净水厂的数智化运行移到绿色能源版图上,一幅清洁低碳的新图景徐徐展开——1.8兆瓦光伏电站如蓝色绸缎铺展在厂区上空,在阳光照耀下,源源不断释放出绿色动能。每年200万度的清洁电力不仅满足厂区绿色用电需求,更以“污水厂+光伏”的创新模式,将污水处理设施向“碳减排枢纽”升级。这种“资源循环+绿色低碳”的路径,使厂区每年的碳减排效果相当于种植冷杉树11万棵,以实打实的生态效益诠释绿色发展的时代内涵,成为污水处理行业向“双碳”目标冲刺的标杆案例。
在精细化管理层面,小仓房净水厂还围绕工艺控制与节能降耗实施16项大型技术改造,通过精准调控工艺参数,在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同时,依托电力监测系统动态优化厂区供配电网络,结合工艺单元能耗深度分析,形成精细化能源管理方案,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资源高效利用。这一系列举措既提升了运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为行业节能降耗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经验。
在合肥胡大郢体育公园,草木葱郁、绿树成荫,每日前来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而在公园之下,藏着一座日处理量10万吨的全地埋式污水厂——胡大郢净水厂。这种地下两层的立体布局,相比传统污水处理厂节约了近67%的土地资源,为城市发展释放出宝贵的空间红利。
全地埋设计不仅将污水处理构筑物全部隐藏于地下,更通过密闭空间对设备噪声进行收集处理,对臭气实施100%集中净化,彻底打破了“污水处理厂=脏臭源”的固有认知。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座绿色工厂已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作为合肥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胡大郢净水厂每年举办超过20场“节水课堂进校园”活动,把“一滴污水的低碳之旅”故事送进十余所中小学。孩子们通过乐高模型模拟污水处理流程,在寓教于乐中种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从地下到地上,从治理到教育,胡大郢净水厂以创新的立体布局、先进的环保技术、生动的科普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它不仅是环巢湖生态保护的一张“活名片”,更是新时代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在这片曾经可能被视为“边缘地带”的土地上,正在上演一场关于绿色转型、空间重构与生态文明的时代叙事。
小仓房净水厂的光伏矩阵如“碳减排勋章”闪耀,胡大郢净水厂的地下空间书写“土地低碳经济学”,而智能化管控系统则编织着“数字减碳网络”。作为污水处理行业的“碳路”先锋,中节能国祯正将低碳化、智能化技术转化为可复制的行业标准,牵头编制的团体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有力推动了水处理行业低碳运营管理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