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具有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重要论述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凝结着对城市发展本质规律深刻洞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原理性理论成果和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型经济范畴。这是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进程的核心动能。
核心维度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精准研判,明确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正是适应形势变化,同时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长远图景而精心铺就的、烙刻鲜明时代印记的城市发展通途。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核心维度是面向现代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其发展质量直接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将现代化基因全方位深层次嵌入城市发展肌理,以现代化为导向塑造城市系统,旨在锻造具有高度现代化水平的城市体系,实现城市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跃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基座,本质是追求更高能级、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这一理念决定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是集成多维度深层次内涵的系统性创新。城市作为复杂系统,包含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子系统相互嵌套、动态演化。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深刻洞察城市的系统性特征,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实现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共进。在经济领域,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创新策源型现代产业体系,锻造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与安全韧性;在社会领域,织密社会保障网络,激活就业创业活力,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营造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在生态领域,笃行“两山”理念,强化生态修复保护,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永续图景;在文化领域,深植传统根脉,弘扬核心价值,涵养独特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全球影响力。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之所以能够稳步推进、行稳致远,关键在于生动彰显人民本位意蕴。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体与归宿,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拓宽参与渠道,使城市蓝图真正映照民心所向;在成果共享方面,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均等化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将人民放在城市发展中最高位置,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实现“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发展依靠人民、城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大逻辑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城市发展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是在借鉴汲取西方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传统分析后的现代超越,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指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不断深化的结果。城市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紧密相连,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功能的日益完善以及结构的持续优化。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城市发展的基本原理,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内涵。对于西方经济学在城市经济增长、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秉持科学扬弃态度,洞悉其理论局限,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深入探究中国城市发展的独特规律,实现了立足本土、批判性的理论超越。
历史逻辑——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历程,可以清晰梳理出一条从侧重规模扩张转向聚焦质量效益、从追求增长速度转向注重内涵发展、从单体城市突破迈向区域协同共生的历史逻辑主线。
改革开放初期,为迅速推动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发展侧重于规模扩张,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扩大城市空间范围,吸引人口与产业集聚。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随之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对城市质量提升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深化,质量优先、效益为重、协调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从单纯追求增长速度逐步转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城市发展模式从单一城市孤立发展向区域协同发展转变,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城市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共享,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这种发展理念的传承与演变,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城市发展实践中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生动体现。
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是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谋划并推进的,呈现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以绿色发展为鲜明导向、以开放合作为重要途径的实践逻辑。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将创新驱动作为核心动力,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通过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搭建多元化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城市发展新征程。
递进链条
“十五五”时期是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为城市发展廓清了着力点和动力源。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内含一条递进式发展链条:以创新为逻辑起点、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动能载体、以区域协同为空间优化、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归宿。这一发展链条不仅体现“中国特色”“现代化”等关键词内涵,而且标明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着力点动力源。
以创新为逻辑起点,要求深刻把握创新作为城市现代化核心引擎的根本属性,表现为产业组织形态、价值网络链接与全球竞争位势的整体跃迁,为城市持续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载体。当高端产业对要素配置效率、市场通达性、功能互补性提出更高要求时,打破行政藩篱、构建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群都市圈体系就成为内生诉求。区域协同的本质是优化创新与产业要素在更广阔空间尺度上的流动与组合,释放聚合效应与规模效率,使城市功能在空间竞合中实现最优配置,从而提升国家城市体系的整体效能。
进一步而言,创新驱动、产业跃升与空间协同所释放的巨大发展势能,最终必须接受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约束。绿色发展要求将生态理性深度嵌入城市发展,在空间生产、资源配置、社会运行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构建动态平衡的共生关系,确保经济繁荣不以透支生态资本为代价,使城市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当代与未来,实现经济活力、社会包容与生态永续的辩证统一。
中国方案
在现有探索实践中,“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已展现出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力,有力地证明了这条新路的真理性与实践价值,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路径,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本土道理”。
同时,这条新路的意义绝不止于本土。面对全球城市普遍遭遇的“城市病”、环境危机、社会撕裂等新挑战新问题,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人民中心观、创新驱动论、绿色发展观、区域协同论等理念与方法为破解这些全球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全新视角。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必须从原理性理论成果和本质性经济范畴的高度出发,既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丰富内涵,系统揭示其理论渊源与重要价值,又要紧密结合现实,准确把握其引领时代发展的实践价值与更高维度的深远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征程中,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