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何谓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确切所指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之所以要郑重其事地强调这一点,恰恰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陷入某些观念上的误区,少走弯路。
在不少人心目中,“知识体系”直接等同于以“物”为对象的自然科学或实验科学。这种直接而狭隘的“知识体系”观念,甚至被视为先进学术素养的表现。殊不知,这种狭隘“知识”观念的兴起,本身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大致和现代工商业的兴盛同步。
大哲学家如康德,通过思考“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等问题,试图从人类理性(实质是知性)的特质出发,为这种知识或科学观念“自然而永恒”的性质作哲学论证。但其所具有的先验唯心主义的局限,很快遭到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批判。
黑格尔批评康德为知识和信仰划界从而否定在社会生活领域也能建立“知识”体系的做法是“以无知为良知”,试图在消化康德批判哲学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涵盖自然科学以及人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之整体的理性形而上学体系;海德格尔则批评当代哲学已经沦为跟在自然科学之后亦步亦趋、“跛足随行”的逻辑学,试图在技术理性和表象思维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唤起可能触及存在、本有、大道和人类历史天命的本源性思想。
当然,最值得我们重视的应当是青年马克思提出的“一门科学”的理想——“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等。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一门科学”的理想出发,不仅可以确认哲学社会科学可以而且应该是更高形态的“知识体系”,还可以确认哲学社会科学可以而且应该具有“中国”的自主性。因为,所谓“一门科学”,不仅是“一门”,因此是系统完备的,而且是“科学”,是建基于特定的社会生活过程和文明形态之上的。
由此,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发理解和界定“自主知识体系”,其首要的含义就在于确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人现实的社会生活,亦即我们正在展开的伟大社会实践之间的本质联系,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来透彻理解和完整呈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性。
进一步看,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当是一而不是多,应当是整全而不是支离破碎,应当从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和历史实践的整体性中获取其系统性和客观性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个整体性的目标,我们需要做到:
首先,高度重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目标性引领。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当是当下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是时代精神的学术表达。那么,什么是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究竟从何处着手,才可能真正深入于这个客观的社会现实,并真真切切把握住其客观性的时代内涵?我们的回答是,高度重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目标性引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形式,全面把握和系统表达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我们切近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津梁,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遵循。
其次,破除哲学社会科学内部的学科壁垒。
古语有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想借用这两句话来形容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两个内在趋势:“为学日益”,意味着我们对细微的事物知道得越来越多,代表着学问发展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趋势;“为道日损”,意味着我们对根本的道理理解得越来越深,代表着学问发展的一体化和终极化趋势。
比较遗憾的是,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而言,“为学日益”方面可谓成绩斐然,但在“为道日损”方面,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史哲这些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应当率先对学问发展的整体性、终极性负责的学科,也一定程度上呈现知性化、碎片化的趋势。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着眼于学术与时代的本质联系,从根基处反思和重建学科学术分工,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从来也知其所归趣。
再次,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这一点,现在看来比破除哲学社会科学内部的学科壁垒还要艰难。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现实生活过程的学术反映,本来就应当以某种恰当的方式把自然科学的前沿研究及其社会历史成果包含在自身之内。迄今为止,科学技术仍然确定无疑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马克思就曾把“工业”比喻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但困难之处在于,究竟有多少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和学者,真正拥有能够深入把握自然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和经济社会生活实际运行过程的问题意识、学识基础、思辨能力?如果缺乏这个维度,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注定是不及于事情根本的,是自我设限和浮于表浅的。
最后,坚持破和立的辩证法,恰当处理知识与意见、主流与支脉、自主与开放的关系,逐步建立与构建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相适应的学术评价体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蹄疾步稳”。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也要推进学术研究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比如,在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就,并以科学的科研组织和评价方式保持学术共同体薪火相传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界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要以开放发展的心态科学对待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在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同时积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而形成一大批能够真正反映时代客观内容的,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学术成果。
(姜佑福,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