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广东石化30万吨级原油码头呈现出一派繁忙而高效的作业景象:“凯歌”轮与“逸达”轮在泊位上有序完成“一离一靠”,流程紧凑、衔接顺畅。
今年上半年,受季风与台风交织影响,广东石化升级海上安全管理,全面梳理体系审核问题,整理、归类、剖析,深入开展QHSE管理体系“四查”分析专项工作。结合管理薄弱问题,码头运行部对班子分工及包保责任人进行调整,全面梳理工作内容和工作界面(368项具体工作),优化完善“包保责任”并发布,分专业、分区域、分界面压紧压实全员责任。同时,进一步完善提升周检质量,每周五部门领导带队,工程师参加,班组维保单位全覆盖,产品码头、原油码头、商储库同步开展周检工作,并将发现隐患纳入月度奖金考核。
码头运行部副经理、安全总监于卫星介绍,原油码头逐步完善运行体系,推进手指口述标准化操作;高质量开展9条路线巡检,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完善更新应急预案,确保安全受控;强化输油臂、登船梯、绞缆机、激光靠泊仪、溢油监测、辅助控制系统等53项内容检查测试,通过实操进行预检确保设备设施完好;紧盯操作指标温度、流速、压力和缆绳拉力值,协调拖轮、应急船、警戒船24小时港池值守;坚持从系缆、围油栏、联检等10个维度作业全过程进行船岸沟通,各方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安全高效。
于卫星表示,一切生产运行,都必须以绝对的海上安全为前提。“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融入血液的行动准则。部门通过体系化风险管控,技术化硬件保障和全员化责任意识,构建了海上安全的立体防线。”于卫星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怿 通讯员 赵凤莉 林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