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俞璐敏 谢美君 宁波日报记者 陈敏
这段时间,各类鱼虾蟹再次纷纷“爬”上宁波人餐桌。但记者在浙江宁波各大医院采访时了解到,因食用海鲜引发的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患者数量激增。医生紧急提醒,海鲜虽味美食用需谨慎,务必彻底煮熟,避免生食。处理时注意生熟分开,砧板、刀具及时清洗消毒,以防病从口入。
50岁的崔女士至今想不通,自己挑的几只白蟹明明鲜活饱满,怎么就成了“罪魁祸首”。8月24日晚餐,一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白蟹,可到了深夜,崔女士肚子一阵阵绞痛,紧接着便是稀水样的腹泻,直到凌晨,她虚弱得连站都站不稳,被家人架着送进了鄞州区第二医院急救医学中心。
检查结果显示,崔女士感染了副溶血弧菌。
无独有偶,63岁的沈先生几天前早饭时吃了小半碗自制的新鲜蟹糊,觉得咸鲜开胃,没想到当天中午,肚子就“翻江倒海”,一个下午跑了10趟厕所。到医院一查,同样是副溶血弧菌在作祟。
“副溶血弧菌这种‘嗜盐’细菌天然存在于海洋鱼类、虾蟹、贝类体内,尤其喜欢潜伏在未经煮熟或腌制的海产品中。”鄞州区第二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主任技师瞿亚红指着培养皿介绍,最近10天,她和同事已陆续检测出7例感染副溶血弧菌的患者。“宁波人秋日饭桌上离不开的虾蟹,恰恰成了副溶血弧菌完美的‘传播载体’。”
鄞州区第二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副主任周强表示,从问诊情况看,绝大多数患者曾在发病前吃过腌制或未彻底烧熟的海鲜。比如本地人偏爱的“醉蟹”,虽用酒和盐腌制,却并不能彻底杀灭副溶血弧菌。这类细菌耐盐耐酸,传统腌制方式根本不足以阻挡它们“入侵”。
更常见的是交叉污染:切过生海鲜的刀和砧板,未经消毒就处理熟食;或是烹饪时火候不足、时间不够;又或是海鲜在室温下存放过久,细菌疯狂繁殖……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周强指出,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主要来自其产生的“耐热直接溶血素”。这种毒素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导致剧烈腹痛、频繁水样腹泻,甚至血水样便,部分人还伴随呕吐、发热。严重感染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甚至休克,尤其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风险更高。
如何安全吃海鲜?守牢四道“防护线”——
彻底加热,避免生食,海鲜务必彻底蒸熟煮透;生熟分开,严格消毒,处理生海鲜的器具要专用,并及时清洗消毒;及时冷藏不久放,烹饪后也尽量当餐吃完;高危人群要谨慎,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尽量避免食用生腌类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