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记者 刘昕
在全国首个“智慧化、远程化”监管模式落地的深圳机场深畅国际货站,借助AGV机器人、RFID技术、智能卡口等智能化设备,符合条件进口货物可实现24小时提离,货站年设计进出口货物保障能力因此提升了63%。
今年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前,依托“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智能化监管体系和进口提取单跨部门联网、保证金电子支付等智慧监管方式,进境影片通关享受到了更大便利。“影片的通关时间只需要几分钟,这为我们后期拷贝和技术测试工作争取了许多时间。”北影节组委会展映部专员张诗卿说。
这些,都是智慧海关的应用场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重要理念,如今,中国海关网络化互联、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分析、自动化作业的监管服务新形态正在形成,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全球“智慧海关”在线合作平台上,注册国家(地区)已达到了142个,为全球海关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告诉记者,今天的海关装备设备已更加智能,广泛应用检查机器人、非侵入式检查设备。以进口铁矿石为例,卸货通道上加装的近红外光谱议、高速图像识别系统、自动采样机器人可以边卸货边检查是否属于固体废物、是否有夹杂其他物品,通关时间平均压缩15个小时以上。在进境旅检口岸配置的行李邮递物品CT检查设备,通过智能审图可以快速识别伪报、瞒报和违禁物品。
除了硬件装备提升效能,数字赋能的作用也更加深入。海关监管各环节深度融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比如,在跨境电商监管领域,打通海关与平台企业、支付机构的数据通道,实现电子订单、支付单、物流单“三单”的“智能比对”,合规商品“秒级”验放,最高处理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8.5万票,满足了快进快出和优进优出的需要。
“我们开发大数据智能风险布控模型,从100多个维度对每一份报关单实时进行风险甄别,对高风险报关单自动布控拦截,查获率比随机布控提高16个百分点,有关案例入选了世界海关组织《经修订的京都公约指南》。”孙梅君说,智慧海关建设让通关服务更加高效。比如在远程视频查检模式下,企业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实现随报随检,压缩通关等待时间80%以上;而电子申报、联网测温、图像识别方式则让旅客在出入境时无感通关、快速通关。
“在智慧海关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智慧海关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中国海关监管服务的体量大、链条长、领域广、类型多,也为智能科技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应用场景。”孙梅君表示,“十五五”期间,海关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智慧海关总装集成、业务模式系统重构,全面推进海关工作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