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早晨,长江的江面薄雾尚未散尽,位于重庆万州区的新田长江大桥已在晨光中泛起光泽,这座横跨三峡库区腹心的千米级悬索桥,不仅连通着万州城区的万家灯火,更成为推动库区发展的强劲引擎。
不久前,新田长江大桥所属的中交一公局集团万州环线项目,顺利通过了全国首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验收。事实上,整个项目从建设伊始便面临山区复杂地质与长江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而成功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正是基于BIM技术构建的“数字孪生”体系,项目团队通过在新田长江大桥实施“毫米级智控”等先进工艺,先后攻克了锚碇基坑“瘦身”、主塔承台9.5米后移等难关,以智能化技术为工程项目保驾护航。
2019年3月,项目南岸锚碇基坑施工就遭遇难题。原设计方案中的矩形基坑深度达49米,相当于16层楼高,需开挖6级边坡。而锚碇区域处于顺层地质,施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基坑坍塌。
“就像在斜积木上掏洞。”施工管理负责人曲振宇回忆,为攻克这一难关,团队连日召开会议进行研讨。最终,“在电脑中重建模型,进行可视化模拟”的提议被采纳。经过一个月的集中攻关,团队借助BIM模型确定了锚碇基坑的优化方案。
2019年5月,该项目北岸主塔施工又成了项目的“拦路虎”。在最初的设计中,主塔承台在江水之中。这一方案虽技术上可行,但实际面临涉水施工风险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难度大、影响长江生态等问题。
面对这一挑战,项目团队再次将目光投向智能化技术。“那段时间,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图纸,我们前后在系统中推演了12套方案。”工程师王东说,在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下,最终确定的方案,不仅规避了涉水施工的风险,还减少了约4000立方米混凝土用量,节约成本近300万元。
如今,新田长江大桥已通车三年,“数字孪生”系统仍在持续发挥作用。“299个高精度传感器被精心布置于桥梁关键部位,24小时不间断地捕捉着桥梁的‘生命体征’,为运营团队提供科学准确的‘健康诊断’。”中交一公局集团万州公司总经理刘解放在品质工程验收会上如是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仕强 通讯员 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