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振山
当地时间9月16日,南方共同市场(以下简称南共市)4个创始成员国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双方将共建一个覆盖约3亿人口、经济总量超过4.3万亿美元的自贸区。有分析人士认为,南共市近些年加快推进贸易多元化,此番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达成自贸协定,不仅将对南共市整体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也有助于增强该组织的凝聚力。
根据南共市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发布的联合声明,双方签订的自贸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争端解决机制等。协定将改善双方97%以上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促进贸易增长,惠及企业和个人。
南共市于1995年1月正式启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是4个创始成员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立于1960年,目前成员国有瑞士、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均不是欧盟成员。南共市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于2015年3月启动对话,至今年7月完成自贸协定谈判。自贸协定签署后,将提交双方各成员国批准并生效。
在南共市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签署协定之前,其与欧盟之间的自贸协定也取得进展。9月3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与南共市4个创始成员国达成的自贸协定,接下来协定将递交欧盟各成员国和欧洲议会审批。只有得到欧盟27个成员国中至少15个国家的批准、且批准国家的人口达到欧盟总人口的65%以上,该协定才能正式获得通过。
南共市与欧洲国家间达成自贸协定,实际上是一场“双向奔赴”。在美国贸易政策变化不定的情况下,无论是欧洲国家还是南美国家都希望实现贸易伙伴多元化。今年以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已经和泰国、马来西亚签署了自贸协定。南共市则在2023年12月与新加坡签署自贸协定,目前计划启动与越南的自贸协定谈判。
复旦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曹廷指出,南共市近些年积极与多方展开自贸谈判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摆脱经济困境、寻求新增长点。南共市国家(尤其是巴西、阿根廷)近年来经济表现低迷,面临高通胀、高债务、增长停滞等问题。传统的农产品和资源出口需要更稳定、多元化的市场,以拉动经济。
二是促进经济多元化,提升外交自主性。在大国竞争和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南共市国家希望避免过度依赖任何一个大国或区域。因此,南共市积极与欧洲国家谈判,旨在增强自身的经济韧性和战略自主性。
此外,巴西卢拉政府和阿根廷米莱政府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差异巨大,但在“推动贸易开放”这一点上存在共识。这种共识为南共市重启并加速外部谈判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
事实上,南共市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曾遭遇困难。卢拉2023年1月就任巴西总统后,大力推动拉美一体化进程,南共市也重新焕发活力,在2023年12月正式接纳玻利维亚为新成员国。今年7月,巴西接任南共市轮值主席国。巴西总统卢拉表示,将在任期内推动南共市与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完成自贸协定签署,同时加快与加拿大、阿联酋、印度等国的谈判进程。
不过,南共市的一些机制仍然引起个别成员国的不满。例如,阿根廷就多次对南共市不允许成员国单独与第三国签署自贸协定的规定不满,并因此威胁退出南共市。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南共市与欧盟的自贸协定能否最终落实对南共市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该协定顺利实施,将产生一个覆盖大约7亿人口的自贸区。欧盟委员会估算欧盟对南共市的年出口额最多可增加约490亿欧元,南共市国家也将以更宽松的条件向欧盟出口肉类、大豆等产品,并有望从欧盟获得更多投资。目前德国和西班牙等国支持该协定,法国、波兰、意大利等国持反对态度,协定能否按照欧盟预想于今年底前获得批准还不得而知。
曹廷认为,南共市与欧洲国家间的自贸协定有望给南共市整体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可为南共市的农产品、加工食品等打开新的市场,但南共市成员国也将面临来自欧洲产品的竞争压力。尤其是欧盟国家的一些工业品将以更低关税进入南共市市场,可能对本地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冲击。
从政治方面来说,自贸协定的达成短期可以增强南共市的内部凝聚力,提振各方对南共市的信心。但是从长期看,南共市内部协调和团结仍然面临考验。各成员国从自贸协定中的获益程度可能不同,面临的压力也不一样,如何分配收益和成本将是一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