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莹
3700米,这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平均海拔。踏上高原草场,成群的泽库牦牛悠然踱步,这些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生灵,如今已是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依托泽库县高原生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当地以泽库牦牛为核心,通过标准化生产筑牢品质根基、产业化经营打通产销链路、品牌化营销提升产品价值,走出了一条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助推“泽优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标准化生产:以科学养殖守护高原品质
“以前养牦牛靠天吃饭,出栏时间没个准,肉质也不稳定。现在跟着公司的标准来,不仅牦牛长得快,卖价还更高!”泽库县和日镇养殖户才让看着自家即将出栏的牦牛,脸上满是笑意。才让口中的公司,正是构建全流程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泽库牧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在养殖环节,公司创新采用“7+5”饲养模式——7个月自然放牧,让牦牛汲取高原牧草养分;5个月科学补饲,实现精准育肥。“2岁多、体重220公斤左右的牦牛,就会转入补饲阶段。我们采用省农业科学院的专用配方,每头牛每天投喂13斤饲料。”养殖基地管理员周海青介绍,科学补饲让牦牛长势显著提升,“长势好的牛一天能增加1.5~1.7斤,3个月就能达到280公斤的出栏标准。”
为确保源头品质,公司制定了严格的收购标准,收购牦牛体重不低于200公斤,且优先选择生态放养的健康牦牛。“我们还通过技术优化缩短饲养周期,以前牦牛要养4年,现在能缩短18个月。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保证了肉质鲜嫩。”泽库牧源负责人程昊说。
值得一提的是,泽库县高原生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是全国首个以牦牛为主的产业园区,依托牧科院的技术支撑,实现了牦牛养殖、屠宰、加工的全流程标准化管控,为泽库牦牛的高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化经营:以产销联动破解发展难题
“养殖牦牛,牧民最担心的就是销售问题。”程昊说,“现在他们只需要专心把牛养好,不怕卖不出去,也不怕卖不上好价钱。”
为有效破解泽库牦牛的销售难题,公司建立起“线下实体+线上电商”的订单销售模式。目前,已在青海西宁、江苏海门、天津滨海新区开设了3家“泽优牧品”直营店,并布局5家鲜肉铺门店。同时积极拓展线上平台,形成了从生态养殖、清真屠宰、精深加工到冷链仓配的全产业链闭环。“从泽库的养殖基地到西宁的直营店,只需4个小时就能送达,确保消费者吃到最新鲜的牦牛肉。”程昊介绍。
不仅如此,公司还成功打破了牦牛出栏的季节限制。“以前牦牛肉和藏羊肉主要集中在10、11、12三个月上市,其余时间市场上多是冻肉。现在通过标准化养殖和错峰出栏,我们实现了四季持续供应新鲜牦牛肉。”程昊说,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市场供应,还显著增强了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2024年9月,泽库农商银行牵头,联合尖扎、河南农商银行,向泽库牧源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为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金融保障。“这笔资金解决了我们收购牦牛、购买饲料和维护养殖基地配套设施的资金缺口,让我们能安心扩大生产。”程昊感激地说。
泽库农商银行行长聂尕让卓玛表示,支持农牧产业发展、助力农牧民增收是核心任务。“我们的信贷服务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切实为农牧企业和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形成‘养殖-屠宰-深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泽库牧源已与县域内多家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及农牧民建立稳定合作,在牦牛、藏羊出栏的关键期,以高于市场价每斤2~5元的价格收购,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牛羊出栏与增收难题。“去年牦牛肉价格跌到每斤17元,我们仍坚持以23元左右的价格收购牧民的牦牛。”程昊说,“这既保障了牧民的收益,也确保公司货源稳定,实现了双赢。”
品牌化营销:以区域名片带动产业振兴
“泽优牧品”作为泽库县2019年推出的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如今已成为泽库牦牛走向全国的名片。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去年在全国举办了16场“泽优牧品”推介会,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泽库牦牛的品质优势。
在品牌打造过程中,消费者体验尤为重要。园区内专门设置的体验区和互动区,让消费者能够近距离感受泽库牦牛的养殖环境和加工流程,进一步增强对品牌的认同感。“很多消费者在体验区品尝过我们的牦牛肉后,不仅成了回头客,还会主动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程昊说。
品牌化发展的背后,是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有力带动。“泽优牧品”不仅帮助1.7万名农牧民实现增收,还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仅泽库牧源就带动2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周海青便是受益者之一。“我去年来到养殖基地工作,每月都有稳定收入。”
如今,泽库牧源的发展脚步并未停下。“目前我们主要销售生鲜牦牛肉,接下来计划拓展深加工业务,开发牛肉干、牛肉罐头、牛肉酱、牦牛肉自嗨锅等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程昊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以“泽优牧品”品牌为引领,推动泽库牦牛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让高原特色农畜产品惠及更多农牧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