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记者 王旭光
在“两新”和促消费政策的强劲拉动下,近年来中国机动车拍卖市场于变革中实现高速增长。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全国机动车拍卖成交123.52万台,成交额493.61亿元,分别比2023年增长75.83%、55.21%,连续七年刷新历史纪录。机动车拍卖在促进国内二手车流通、促进汽车消费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2024年拍卖业态在全国二手车市场流通中的份额占比持续扩大,比2023年增加3个百分点。
随着机动车拍卖企业持续深耕数字化、专业化,机动车拍卖市场在交易形式、交易品类方面均出现重大变革。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机动车拍卖行业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交易形式方面,2024年全国机动车拍卖的网络拍卖(含纯网络拍卖和同步拍卖)场次共计11.84万场,占比高达97.98%,其中纯网络拍卖场次同比增长170.73%。新能源车方面,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合计成交额62.68亿元,市场份额比2023年再增2.16个百分点。
统计年报还披露了更多机动车拍卖年度数据,从车型方面看,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仍占市场主体地位,份额为70.26%;从车辆状态方面看,残值车成交率相对较高,达88.21%;车龄方面,高龄车区间继续扩大,6年以上车龄的车辆成交份额比2023年增长3.95个百分点。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机动车拍卖专业委员会主任韩涛表示,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拍卖份额不断提高、新能源车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网络技术和新能源车增长正在并将持续成为推进中国机动车拍卖市场快速增长的两大“引擎”。未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将在服务标准化、智能化赋能、平台搭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引导机动车拍卖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商务厅总会计师、二级巡视员孙敢敏认为,汽车消费是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的关键引擎,作为汽车流通的重要一环,机动车拍卖在盘活二手车存量、促进汽车梯度消费、提振资源循环效益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机动车拍卖行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以扩大内需、畅通循环为导向的政策期许赋能下,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电动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车辆检测、价值评估、现场拍卖等环节深入应用,机动车拍卖行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峰,成为扩大汽车消费、拓展二手车市场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发布两项标准,分别为国家标准《拍卖术语》和团体标准《电动汽车拍卖检测评估规范》。
作为我国拍卖行业首部国家标准级术语规范,《拍卖术语》构建了覆盖全业态、全流程的拍卖术语树形结构体系,填补国家标准层面空白,是拍卖业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助力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的重要举措;新增“直播拍卖”“网络司法拍卖”等术语,夯实数字时代拍卖理论根基,为新兴业态确立规范;全面涵盖艺术品、机动车和农产品拍卖等具备国际化发展潜力的专业领域,服务“一带一路”与国际接轨,增强规则制度型开放。
作为我国拍卖领域首部电动汽车检测规范,团体标准《电动汽车拍卖检测评估规范》是拍卖行业主动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与扩大内需战略的又一关键举措。标准首创“三合一”(SS95)评级体系,应用领先的“三电”系统检测技术,可使检测结论更加清晰直接。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将拍卖“三公”原则落到实处,有效提振电动汽车流通信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为我国二手车出海提供电动汽车拍卖检测的“中国方案”。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罗磊认为,标准的落地将推动机动车拍卖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标准驱动”。过去二手车拍卖依赖评估师个人经验,现在有了统一术语和检测标准,行业规范化程度将显著提升,这不仅能降低交易风险,更能增强消费者对拍卖模式的信任。
作为企业代表之一,有辆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宗明表示,有辆科技将以创新科技为核心,携手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推行两项标准,促进汽车流通效率的提升,助力二手车市场在规范运营、数字升级和走向全球等方面稳步前进。
“《拍卖术语》从规则层面实现拍卖质量标准制度的全国统一,《电动汽车拍卖检测评估规范》从技术层面为绿色循环经济保驾护航,共同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向规范化、数字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拍卖行业标准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与实践。”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王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