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李如意
漫步在承德避暑山庄,蜿蜒的宫墙、典雅的园林、古朴的建筑,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避暑山庄西北部四面环水的小岛上,曾经的皇家藏书楼——文津阁矗立于此。庭院内,文物修缮人员专注地对假山开展“归安”作业,那些因岁月侵蚀而歪闪、位移的山石,在他们手中被小心翼翼地归位,重现昔日精巧布局。
10月22日上午,天气晴好,在文津阁北门内,工人们正在对院北区假山进行修复。部分缺失和受损严重的区域,正在进行“补配”工作。工匠们依照原始工艺与材料特性,精心挑选适配石材,细致雕琢,力求新补配的部分与原有假山浑然一体。
承德市文物局工程科工作人员郭峰向告诉记者,文津阁的假山是清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经典之作,每一块石材的位置、纹理都承载着历史信息。团队进场后先做了三个月的“体检”,逐块记录石头状态,连石缝里的草木都做了保护性清理。
谈及“补配”工作的难点,他说:“最难的是‘修旧如旧’的尺度把握。比如这块缺失了一角的黄石,我们从承德县找到纹理、密度相近的原料,又请有经验的老石匠用传统錾子手工雕琢,才达到现在的效果。”团队全程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能加固的绝不替换,能修补的绝不重做,秉承‘修旧如旧’尽可能展现出它真实的历史年轮。”
相较于假山的巧妙,文津阁的身世则更加显赫。承德市文物局工程中心主任于洋介绍,当年乾隆派大臣到宁波考察天一阁,参考其建筑样式和书架的样式,开始建造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等。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文津阁都用来储藏《四库全书》。2010年,承德启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文津阁进行全面修缮。如今,漫步文津阁,可以闻到樟木淡淡的清香,还可以依稀感受到一种陈年墨香。原貌复原后的文津阁,可以让人更近距离触摸这段历史。
承德避暑山庄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山一水,凝结了几百年的匠心工艺,与其说更好地保护它们,不如说应该更好地去传承它们。2021年以来,承德市避暑山庄文物保护工作已逐渐向预防性保护和科技保护方向推进,把传统古建筑“身上”可能出现的病害,以预防手段进行保护,延长其寿命,而不是等它已经出现损坏了再去修缮。对于一些石质文物、彩画、壁画等复杂方面就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化学手段等方式进行修复。
为实现文物保护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承德市文物局创新建立了网络文保工程管理平台,将文物的基本信息监测录入、保养修复计划发布、重点项目库动态更新等全流程纳入数字化管理,让每一处文物的“健康档案”可查可溯,让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在守护历史中实现了深度融合。当科技的微光渗入文物保护的肌理,沉睡的文化遗产便有了苏醒的力量,真正“活”出跨越千年的生命力,与世人实现一次隔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