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紧扣“服务产业、赋能就业”主线,探索“产培评”一体化改革,为破解传统职业技能培训“对象分散、内容偏虚、评价不实、对接不准”开出了一剂“新药方”,成功走活了一条技能人才振兴新路径,激活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托举起万千劳动者稳岗就业、增收致富的希望。

(2025年“成县电商”创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开班仪式。韩永强 摄)
截至目前,成县今年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万人次,吸纳1200余名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带动季节性临时用工2万人(次),直接或间接促进电商直播销售、物流等1.5万名新业态从业人员就业,惠及周边农户10万余人。
聚焦产业痛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过去,职业技能培训常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为此,成县将培训资源精准锚定电子商务、白酒酿造、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及企业的用工缺口,精准锁定培训对象,确保培训资源用在“刀刃上”。
如今,传统的教室课堂被“理论+实操+岗位实训”的三维模式所取代,课堂直接延伸至企业车间、农业合作社、非遗工坊和生产一线。这种沉浸式培训,让学员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迅速掌握实用技能,实现了从“懂理论”到“会操作”的质的飞跃。
如何让培训证书更有“含金量”?成县大胆放权,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制定技能评价标准,开展自主评价,实现“培训结业即考证”。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证书的市场认可度。在成县白酒酿造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学员,其获得的证书成为行业内争相认可的“香饽饽”,生动诠释了“培评一体、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甘肃陇小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人在培训后走上生产核桃油生产线。)
产才无缝对接,变“结业之时”为“就业之始”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就业。成县以“结业即就业”为目标,积极搭建“产才对接会”平台,并建立技能人才储备库,常态化向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这一模式产生了显著的“裂变效应”。以“陇小南”电商公司为例,通过系统培训,不仅自身团队能力提升,更裂变出一个拥有4.5万名分销员的庞大网络,实现了“培训少数人、带动一大片”的共富目标。
“我们成立了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与高校专家合作开展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培训。”成县家裕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会林感慨,“培训后,我们从简单收购转向精细加工,员工人均月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校企深度融合,变“单方发力”为“同频共振”
深化校企合作是“产培评”改革的关键一环。成县大力推动“产培研”模式,形成“企业需求→学院研发→基地验证→产业转化”的闭环。陇南师范学院与本地企业联合研发的核桃乳、核桃油以及葡萄酒、野草莓酒等产品,成功延伸了特色产业链。
此外,全县推广的“订单式培育班”,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并依托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有效激励企业深度参与技能培训的全过程。“我们新的生产线建成后,预计可新增就业200余人。”甘肃陇小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武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段旭贤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产培评’一体化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培育更多契合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为促进城乡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康劲 通讯员 陈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