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建林 李彦斌 本报通讯员 宋铭轩
阅读提示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如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不仅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核心大脑”,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人才集聚的核心抓手。
“今年,我们通过赤泥脱碱流程改造逐步优化,吨氧化铝碱耗降低14公斤,年度可降本达1400万元。”近日,在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辛丽霞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他们在行业内首创了一套“创新串联法”,不但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降低了环保风险,真正做到将赤泥“吃干榨净”。
从赤泥的综合利用,到攻关二次铝灰的资源化利用,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推进铝产业链从原材料向新材料提升、由材料向产品进军,还辐射带动全省铝镁产业链优化升级。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国家根据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对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好、引领示范作用大、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不仅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核心大脑’,对企业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日益加强,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人才集聚的核心抓手。”山西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说。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破壁行动
“依托潞安独有的煤制CTL基础油资源,浸没式数据中心技术方案兼具‘长效绝缘+高效散热’双重优势,对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有‘降本增效+低碳运行’的双重价值。”不久前,在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上,山西潞安太行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自主研发的浸没式液冷技术及全系列煤基润滑产品亮相,现场工作人员王杰介绍,潞安已开发出5大类54种产品270个规格型号的煤基合成产品,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主导起草3项“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技术”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空白,推动液冷技术国产化进程;以潞安煤基航天煤油为主动力燃料的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实现超音速巡航时间翻倍,航程增加7%,打破国外垄断……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潞安化工集团开展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破壁行动”,将煤炭从固态变为液态,实现了从黑色燃料向高端材料的颠覆性蜕变。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潞安化工集团技术中心密不可分。该中心以“雷达、探照灯、显微镜”为战略定位,通过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打造了一个拥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0个省级创新平台的创新集群,覆盖煤炭绿色开采、煤化工高端转化、新能源材料三大领域。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代表了相关行业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了省内其他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了全省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和竞争力,对产业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山西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向新进军聚焦产业升级
在华阳集团,大功率钠离子电池煤矿应急电源能够瞬间唤醒井下电力保障系统,关键时刻有着“秒救场”的硬核实力。很多煤矿工人升井后,选择骑行搭载“华阳造”钠离子电池的电动车回家。
立足“双碳”目标,华阳集团技术中心以“立足煤、做强煤,延伸煤、超越煤”为路径,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中双向发力。这家拥有75年历史的煤炭企业,成为我国首家完整打造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的企业。
不久前,华阳集团开元公司创新性地将大功率钠电煤矿应急电源作为“智能充电宝”应用,通过“用电高峰放电、用电低谷充电”的模式开展连续测试。数据显示,仅一个季度,这套电源就让企业节省电费15万元。
近年来,华阳集团技术中心在推动高瓦斯矿井智能开采安全技术集成的同时,在新能源新材料赛道斩获颇丰。其中,2024年科研经费达10.88亿元,拥有49个各类创新平台,已产生31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例如,T1000级高性能碳纤维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200吨/年项目进入调试阶段;煤层气制金刚石项目建成生产线,通过尾气回收系统实现绿色生产;纳米纤维空气净化材料等产业化加速,推动“含绿量”持续提升。
从技术突破到创新人才集聚
走进山西华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其自主搭建的“精益+四化融合”智能制造系统平台,覆盖设备管理、品质控制、能耗优化等八大数字化系统,显示屏实时更新产品数量、质量标准和成本分析数据,实现3000余台设备数据的毫秒级传输与直采。
“如今,华翔的压缩机核心零部件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30%,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我们的产品支撑了国内冰箱、空调压缩机的国产化替代。”华翔集团智能科技部件组装厂厂长郑丁荣自豪地说,凭借在白色家电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技术沉淀成功突围,华翔集团技术中心跻身“国家队”行列。
长期以来,压缩机气缸精加工叶片槽磨削设备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面临技术封锁与高昂采购成本的双重困境。2022年春天,华翔集团7名骨干技术员带着铺盖搬进了车间,耗时3个月,将叶片槽的精度控制在5微米以内。如今,这套设备还增加了砂带抛光工序,气缸表面光洁度大幅提升,加工效率比进口设备高10%,年产量提升13%。
此后,华翔集团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作为培育高级创新人才的核心部门,为企业开展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
今年,山西省有关部门开展了“全省民营企业学华翔活动”,推出学习考察华翔集团创新驱动发展的研学课程,鼓励民营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将创新机制与管理机制相融合,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与员工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