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思远 本报通讯员 宋宝华 初文强
在云南临清高速公路项目中,王家寨隧道因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和极高的施工风险,在业内被称为“世界性难题”。而中铁隧道局“隧道攻坚克难尖刀连”凭借技术攻关和工法创新,不仅保证了施工安全,还大大提高了在高难区域的掘进效率。
中铁隧道局制定并发布了《加强“尖刀连”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国范围内优选精兵强将,组织建立了28支能够精准应对不同环境特点、各类急难险重任务的“尖刀连”队伍。《意见》突出“尖刀连”能够“一对一”安全、高效、精准解决重大施工难题的能力,不仅对连队的人员组成结构有明确要求,结合施工区域的具体情况定位连队的“拿手绝活”,还对“尖刀连”的考核、激励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创新。
“所有的‘尖刀连’成员均是集团优中选优,不仅要有能够在关键时刻充当‘攻坚队’‘破城锤’的集团协作作战能力,又要有能够扮演关键角色的技术领军人。”中铁隧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28支“尖刀连”中,有17支复杂地质隧道开挖队伍、3支长大隧道TBM掘进队伍、4支铁路项目大机配套队伍、2支大盾构掘进队伍、1支注浆队伍、1支洞库开挖队伍,保障不同类型工程稳步推进。
王家寨隧道地处强富水区,地质结构复杂多变,集团为此组建了“隧道攻坚克难尖刀连”,由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刚担任连长。针对强富水粉细砂地层面临的诸多技术瓶颈,刘刚带领连队成员展开攻坚,采取新技术、运用新材料,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便顺利突破高难区域,有效保证了施工进度。
由中铁隧道局施工的一段高原铁路项目,面临高寒、低氧、缺电、物资匮乏等难题,集团组建“勇担使命尖刀连”,注重提升连队成员的集体业务能力,在项目中攻克了穿越断裂带、岩爆、透水等风险,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质量。
位于上海的崇太长江隧道项目,面临着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条件复杂以及“超大直径盾构超长距离独头掘进”等难题挑战。在集团支持下,项目成立了“领航江海尖刀连”,采用了智能感知、智能掘进、智能拼装等九大智能建造技术,使相应岗位减少人工投入62人,掘进效率提升2倍以上,创造了超大直径盾构单月掘进718米、平均超600米的行业纪录。
“作为隧道施工的‘国家队’‘先锋队’,要让每个‘尖刀连’都‘脑子里有干货,手上有绝活’,让连队成员真正做到适才适所,在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光热。”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每支“尖刀连”都注重专业引领,同时结合专业特长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拳头队伍。
链接:
生产“痛点”里“长出”新技术|告别“蜘蛛侠”,脚踩大地就把高空的活儿干了
生产“痛点”里“长出”新技术|弹簧“站不稳”?车间“变魔术”!
生产“痛点”里“长出”新技术|让“看不见的盲区”变成“看得见的安全线”
生产“痛点”里“长出”新技术|给海底数据中心搭“骨架”,对称焊法藏巧思
生产“痛点”里“长出”新技术|当新材料遇上新技术
生产“痛点”里“长出”新技术|“矿山神器”改变井下管道铺设方式
生产“痛点”里“长出”新技术|解决油液污染不再“老大难” 班组检测装备生出“透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