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旭
10月28日,老哈河畔的澳润光伏电站,在阳光映射下正源源不断创造绿色能源。国家电投东北公司新能源公司赤峰区域维检中心运维人员张智会操纵无人机开启了巡检工作,“今年草方格长势更好了,看看沙漠中的‘新绿洲’,真是一年一个样。”透过无人机的镜头,远眺这座沙漠中的光伏电站,他感到由衷的喜悦。
20年来,国家电投东北公司以绿为底、以智赋能,积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种子播撒于广袤热土,走向生态与能源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7000亩沙漠变身“光伏绿洲”,每年54.84亿千瓦时“绿电”点亮东北千家万户。
科尔沁沙地南缘曾是寸草不生的荒漠,2021年,国家电投东北公司新能源公司在此开启了“光伏治沙模式”探索,形成“光伏发电+沙漠生态治理+综合智慧能源”的一体化治沙工程模式。4年后的今日,湛蓝的光伏板已与茁壮生长的植被交织,让清洁能源与和谐生态相映生辉。
“在相当于654个标准足球场的沙漠区域搭建光伏板、铺设草方格、种植柠条等多种耐旱植物。”新能源公司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推动光伏电站所在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8.77%,林草覆盖率达到21.95%,治理沙漠7000亩,实现了“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巨大转变。
近年来,国家电投东北公司探索能源综合利用新业态新模式,在辽宁省多地释放创新发展驱动力。
在铁岭,清河发电公司“风光火储热”多元协调融合创新模式成为转型发展典范;在阜新,辽宁首个“煤电新能源实质联营项目”——国家电投阜新风火储热融合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在抚顺,辽电运营公司建成储灰场20兆瓦光伏农业项目,实现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在大连,泰山热电公司聚焦“生态+光伏+观光”模式,建成东北区域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国家电投东北公司以改善生态环境的多种“能源+”形态典型场景和示范项目,奋力描绘着能源与生态融合交织的美好画卷。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上,180台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擎天而立,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风车世界”,旋转的叶片将优质的绿色电能源源不断输送至千家万户。
每天19时,是总结当日电力营销情况和安排第二日交易方案的关键时点。国家电投东北公司锦州分公司综合计划兼营销管理负责人杨铠夫坐在电脑旁排定交易方案。“发挥设备最大效能,让千家万户更多用上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才能展现绿色价值。”他说。
东北公司所属锦州分公司依托“政策解读+市场分析+生产协同”三维联动机制,深度参与绿电、绿证市场交易,项目投产当年即完成绿电交易4.32亿千瓦时。截至2025年7月末,锦州百万千瓦新能源大基地已累计向电网输送超34.62亿千瓦时绿色电能,交易绿电21.77亿千瓦时,销售绿证70万张。
“十四五”以来,国家电投东北公司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速布局推进大连、鞍山、锦州等多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建设。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从最初的1.25兆瓦攀升至8.5兆瓦,并配置风机智能净空安全控制系统、中央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新能源产业集中管控更加优化,建成4座区域维检中心及10座智慧场站。
截至目前,国家电投东北公司已建成投产风电、光伏等项目总计532.19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已提升至45%以上,年发绿电达54.84亿千瓦时,点亮了东北千家万户。
辽宁太子河畔青山绵延、绿水环绕,国家电投东北公司本溪热电分公司两台350兆瓦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矗立其间。“电厂诞生之初,我们便坚持打造‘环保电厂’理念推进项目建设,投产后各项重要排放指标全面优于国家环保标准。”本溪热电分公司安环部主任王晓顺说。
推动清洁火电发展,降碳减碳助力蓝天工程建设。国家电投东北公司坚持技术、产业和发展模式创新,“一厂一策”实施节能降耗和污染物控制减排改造升级,率先在区域内完成所有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坚持节能与减排并重。
作为国家电投东北公司近年来重要的火电增量项目,本溪热电分公司投入3.88亿元建设“全流程协同控制”环保配套设施,通过集成应用“低氮燃烧+SCR脱硝+高效除尘+湿法脱硫”协同治理技术,促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年均排放浓度进一步降低。项目投产运行后,成功替代当地供热区域内51座锅炉房和109台分散燃煤小锅炉,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2350吨、氮氧化物587吨、烟尘1072吨。蓝白相间的厂房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
此外,他们制定碳资产管理规划和目标举措,通过管理提升、设备治理、运行优化、对标管理以及新技术应用,逐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碳排放总量逐年下降,火电机组主要节能减排指标连续下降呈“触底”趋势。在蓝色苍穹下,国家电投东北公司正奏响火电产业清洁高效发展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