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四五”期间,洞口县各类乡村车间增加到72个,3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引题)
车间建在家门口 务工不用往外走(主题)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佰龙 通讯员 肖海波 向佳丽
11月21日,住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黄桥镇八亭丘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的刘扬柳,吃过早餐送完学后,几步路来到家门口的乡村车间,熟练地做起文具包。在乡村车间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能接送孙子上下学,让她尝到了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甜头”。洞口县结合脱贫户多、农村留守妇女多、有意返乡创业人员多的特点,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办乡村车间,解决返乡务工人员和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题,这一举措解了乡愁,浓了亲情,挣了“钱景”。
【时代命题】
如何走出“父母打工、孩子接续打工”怪圈
洞口县就业服务中心干部袁海林,从事人力资源服务工作20多年,他曾和同事租用5台大巴车,组织200余人,南下东莞送工。当时的场景,袁海林印象深刻:“200多人,要管他们的吃喝拉撒,还要保障出行安全,一路上没睡过安稳觉。”后来,当地政府又组织多次送工行动,这些人背井离乡讨生活,将故乡远远抛在了身后。
在这浩浩荡荡的打工潮中,当时刚满18岁的张林华,揣着父亲借来的100元钱,来到东莞闯荡。出生在洞口县黄桥镇车塘村的她,从纺织工起步,一步步做到主管、部门经理,后与人合资成立公司,主营文具包、箱包等产品。“打工的时候,特别想回家乡,可条件不允许,发誓等条件成熟,一定回乡创业。”张林华把心愿深埋。
“第一批南下打工的,如今都做爷爷奶奶了,孩子们继续走着他们的老路,他们回来帮着带孙子,一代又一代,仿佛永远也走不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接续打工’的怪圈。”袁海林说,洞口44万名劳动力中,最多时有20多万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打工。
“能在父母身边工作,培养好下一代,建设好自己的家乡该有多好!这是许多人的希望。”洞口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舒述辉说,农民工外出打工虽能暂时改善生活,却也藏着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如常年与家人分离,会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无法及时照料年迈的父母,让亲情在距离中逐渐变得疏离。难以融入当地生活,陷入“家乡成他乡,故乡成远方”的窘境。
如何让这些打工者尤其是特殊群体在家门口就业,实现顾家挣钱“两头甜”,是一道时代课题。
【政府作答】
创办乡村车间,让乡亲们不再背井离乡讨生活
“十四五”期间,洞口县根据省里出台的《关于加快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意见》,开始更广泛地布局产业扶贫项目,积极书写“让老百姓顾家挣钱‘两头甜’”的民生答卷。
此时已是成功企业家的张林华眼看时机成熟,决心回家乡办厂。她婉拒了一些异乡园区给出的优惠条件,选择在老家黄桥镇建厂,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不再背井离乡讨生活。当地政府将“扶贫车间”作为突破口,先是帮助张林华扩建扶贫车间,从1个扩建到7个,分布洞口县多个乡镇,解决就业人员1000人。这些成长起来的扶贫车间,成为了乡村车间的前身。乡村车间的规模在逐年增加,“十四五”期间,从40多个增加到了72个。
洞口县的乡村车间多数属于物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也经历了市场的“大浪淘沙”。洞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傅全印说,为了杜绝“空壳车间”和“数字就业”,今年一次性清退停止生产经营超6个月以上的车间14个,同时新建14个,实现了乡村车间总量不减、标准不降、量质双升的动态平衡。目前全县72个乡村车间中,正常运营的有70个,运营健康率达97.2%,吸纳劳动力30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885人。
乡村车间小、弱、散,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如何让其稳定盈利并发展壮大?这也是一道必答题。当地人社部门一方面坚持以奖代投政策不变,设立200万元示范乡村车间奖补资金,根据吸纳就业人数(特别是脱贫人口)、运营状况等,按30%的比例评选优秀车间,并给予1万元至3万元的阶梯式奖励,调动车间提质增效的积极性。一方面推动大企业办、帮小车间模式,以强带弱,让乡村车间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百姓评卷】
打工看家两头顾,圆了咱的“顾家梦”
前不久,张林华的新厂开始大量招工。蒲昭梅的婆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张林华办的乡村车间应聘,得知新厂正在招聘品管员,她毫不犹豫地将大专毕业的媳妇推荐给了张林华。
早就动心的蒲昭梅面试成功。她一边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在屋门口的乡村车间上起了班,上班、送学、居家,都在30分钟生活圈以内,每天照料老人起居,辅导孩子作业,日子过得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蒲昭梅也曾纠结过:“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打工回来个个打扮得洋气时尚,心里挺羡慕的,就萌生了去外面世界看看的想法。”张林华得知蒲昭梅的想法后,与她分享了自己的打工经历,耐心劝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
经过思考,蒲昭梅决心在乡村车间干下去,她的丈夫和公公闲时也来车间打打零工,一家人的月工资在1.2万元左右。她还劝说父亲组建“屋场车间”,带着左邻右舍接计件单。父亲的生活费不但能自己挣,还支持她4万元买房。如今,她和丈夫在洞口县城一小区花85万元全款买下一套三居室,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素面朝天、素衣布裙的蒲昭梅说到这里,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60岁的脱贫户龙远妹家离车间只有100米,她说:年轻时远离家乡打工,没想到老了还能在家门口赚钱,这真是打工看家两头顾,圆了咱的“顾家梦”。
55岁的刘小红右脚残疾,离异带娃。她在供女儿上初中的同时,还要照顾智力残疾的弟弟。在乡村车间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基本能维持家里正常开支。“我年龄大了,外出打工没人要,如果不是乡村车间,这个家恐怕就散了。”刘小红的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
湖南古楼雪峰云雾茶有限公司股东、农艺师米加升,这些年一直留在家乡,除了打工还培养了两名大学生。“我现在是高级农艺师,不久前还获得了第六届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在乡村车间做事一样有出路。”该公司的乡村车间让1500名脱贫人口成为股东,享受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