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残联:培训量身定制 岗位精准推送
中宏网| 2025-11-24 13:54

原标题:培训量身定制 岗位精准推送(主题)

——广西残联多措并举助力残疾人稳定增收(副题)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旭

银白色丝线在蒙秀萍指尖轻轻流转,不过片刻,几瓣惟妙惟肖的茉莉花便被串成了灵动的花环。她身旁的姐妹们此刻也埋首于藏蓝色布面,细密的针脚随着手腕起落,一朵朵饱满的茉莉花慢慢从手指间“绽放”。那些缀在布面的针脚,悄悄“缝”出了她如今安稳踏实的日子。

几年前,来自广西横州市校椅镇贺桂村的蒙秀萍,还得拖着不便的双腿在自家茉莉花田里忙活——弯腰摘花、起身挪步,每一个农活动作都比旁人费力几分。“每月能拿3000元,还能顾着家,心里特踏实。”说话时,蒙秀萍指尖还捏着半根未用完的丝线,眼底盛着藏不住的满足。

2025年,横州市残联在茉盛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立“阳光助残就业帮扶基地”,为周边残疾人量身定制电脑绣花、缝纫、手工香包制作等岗位。现在,12名残疾人像蒙秀萍一样在此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

蒙秀萍的故事,是广西残联推动残疾人就业的缩影。近年来,广西残联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搭平台、搞培训、拓渠道,助残疾人走出就业困境。截至目前,全区36.41万名持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成功就业,就业率达59.11%,较“十三五”提升7.3个百分点。

入户访需+访企拓岗

精准对接架起“就业桥”

“李大姐,您腿脚不方便,平时在家能做些手工活吗?我们这儿有几个居家加工的岗位,您看看合不合适?”横州市残联副理事长杨子飞拿着就业岗位信息表入户问询,语气里满是耐心。

这样的入户走访,杨子飞和同事们每周雷打不动要跑十几户。“残疾人就业需求千差万别,不亲眼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不聊聊心里的想法,怎么能把岗位‘送’到心坎上?”杨子飞说。

在广西,这样的“入户访需”早已成为残联工作的常态。广西残联组织工作人员走遍全区14个地市的乡村、社区,逐户摸排持证残疾人的身体情况、工作意愿与需求,尽力为每个人推荐合适的岗位。

家住来宾市兴宾区五山镇联兴村的黄洋伦,就是“入户访需”的受益者。

“你看他年轻时的照片,浓眉大眼,可自从得了严重的类风湿病,关节变形、行动不便,常年闷在家里,连大门都很少出。”说起黄洋伦的过往,他的结对帮扶人、来宾市残联副理事长李元田满是感慨。

曾经,黄洋伦家因他的病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村里给他父母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全家脱了贫,可黄洋伦却始终跨不过出门工作这道坎。“我前前后后去他家谈了不下五次,一开始总低着头不说话,后来才慢慢敞开心扉——不是不想工作,是怕自己干不好,更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就想找个能坐着上班、不用频繁与人交流的地方。”李元田说。

摸清需求,李元田立刻行动起来。他联系了多家助残企业,最终来宾市宁聚力鞋业有限公司伸出了橄榄枝。企业还专门安排他从最简单的鞋面整理学起。如今的黄洋伦,已经能熟练操作鞋面缝合等工序。

既要了解“需求清单”,也要掌握“岗位清单”。为此,广西残联同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工作人员一次次走进企业车间,既要了解企业的用工缺口,更要琢磨哪些岗位能通过调整设备、优化流程,让残疾人胜任。

黄洋伦所在的宁聚力鞋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谈”出来的合作典范。“现在公司累计安排了240多名残疾人就业,目前在职的有24人,他们比不少身体健全的员工还认真肯干!”鞋厂负责人刘辉很认可残疾人员工的工作。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已审核认证4.58万家用人单位,累计安排残疾人就业10.95万人(次)。1100多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接连举办,“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深入推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一人一策”就业服务精准落地——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基本信息调查录入率达100%,连续4年就业率稳居90%以上。

特校筑基+企业赋能

技能培训打通“上岗路”

“手指要放在穴位上,力度由轻到重,注意感受穴位的酸胀感……”在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按摩实训教室里,老师一边用熟练的手语比画,一边握住听障学生李明(化名)的手,缓缓按在“足三里”上。

“我们学校不只是‘教书’,更要帮孩子们‘找出路’。”校长黄有川的话,道出了特校办学的初心。除了为残障青少年开设小学、初中阶段的文化课程,学校高中部特意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既助力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考上大学,更为想就业的孩子铺好“技能路”。

为此,学校开设了按摩、理发、面点等贴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还和当地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生们不用等到毕业,就能走进门店、后厨实操,把课堂学的技能变成实际经验。

在贵港市覃塘区的贵港宽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余名残疾人正坐在电脑前忙碌。“我们根据公司岗位需求,专门定制了网络运营、数据管理、财务核算等培训课程,从基础操作教到实战技巧,考核合格的学员直接就能留下来上班。”公司负责人王薪宇介绍。

截至目前,宽远公司已吸纳52名残疾人就业,月均收入在2600元到3500元之间,更有6人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成长为部门管理岗位的骨干。

这样的帮扶,在贵港还有更多形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机构开展10期农村残疾人技能培训,让1434名农村困难残疾人学会了农业种植、乡村服务等实用技能;“十四五”期间,开展电商直播、电脑技术培训,帮助600名残疾人掌握电商经营、直播带货和电脑操作能力,为他们打开线上就业的新通道。

“十四五”以来,广西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行动,仅通过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就累计培训残疾人6.79万人。同时,广西残联还争取粤桂协作资金2300多万元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等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了残疾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产业引领+基地带动

特色产业拓宽“增收道”

茉盛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阳光助残就业帮扶基地”里,50多岁的农越指尖在零件间灵活游走——他要仔细检修每一处细节,确保每一片茉莉花绣片都能保证质量。谁能想到,这位手巧的师傅曾因中风落下残疾。来到基地仅一周,他便跟着师傅学会了机器简易检修技巧,还能把绣得精致的茉莉绣片一一整理、装袋,动作麻利得不像新手。

农越算了笔账:每天清晨6点,他准时到基地看管4小时机器,每月能稳稳拿到3500元工资;下午赶回家,还能帮着采摘自家的茉莉花,两头不耽误。两项收入加起来,全家一年能有5万元左右进账。

这样的增收故事,在横州市的甜玉米产业园里同样上演着。当地创新采用“公司+协会+残疾人+互联网”模式,2024年以来已扶持192名残疾人种上甜玉米。基地不仅免费提供种子、肥料等农资,还根据残疾人的身体条件“量身定制”种植技术培训。

肢体四级残疾的梁子桐曾因技术不足、销路不畅,4.5亩甜玉米收入微薄,如今在基地帮扶下,年收入已突破2万元,翻了好几番。2024年,园区里残疾人通过甜玉米种植,人均年增收达5000至1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广西残联依托各地特色产业,开展“壮美广西·百千万助残兴万家”专项行动,每个县(市、区)均建有“阳光助残基地”,每年帮扶1万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此外,全区有7.92万名残疾人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目前已消除监测风险5.95万人。17.37万名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得到托养服务,4.64万名残疾学生获得助学资助。

责任编辑:蔺凯伊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