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静 本报通讯员 焦占凯
近日,在中建路桥集团衢州石七线花岩隧道的深山腹地,机器的轰鸣与山石的回响交织成奋进的乐章。爆破班组是在黑暗中开路的 “尖兵”,面对复杂地质、安全风险等多重挑战,凭借精湛技艺与创新办法,让隧道在群山间稳步延伸,目前已顺利开挖至 550 米。
地质复杂是隧道爆破的头号难题。花岩隧道沿线岩层种类繁多,既有坚硬的花岗岩,也有松散破碎的风化岩,甚至暗藏隐裂带。“炮眼偏差毫米级,爆破效果天差地别!” 班组长老王深知精准的重要性。
为了攻克地质难题,班组摸索出一套 “三步走” 勘察法:作业前,技术员携带地质雷达仪对掌子面进行全面扫描,绘制详细地质剖面图;现场标定孔位时,采用全站仪精准定位,误差控制在 2 毫米内;遇到可疑区域,再用小直径钻孔进行试探,确保对岩层情况了如指掌。
一次作业中,技术员小李通过雷达扫描发现孔位处有一条隐蔽隐裂带。班组当即暂停施工,连夜召开技术研讨会,重新调整爆破方案,最终实现零超挖、无震动,完美避开地质风险。
安全防控是爆破作业的生命线,班组为此建立了一套 “全流程闭环管理” 体系,“三人连锁爆破” 制度便是核心举措。每次爆破前,爆破员、安全员、班组长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爆破员负责检查炸药、雷管等器材性能,确保装药规范;安全员对作业区域进行全面排查,清理无关人员和设备,设置警戒标识;班组长统筹协调,核对爆破方案与现场实际情况,确认无误后三方签字,方可下达爆破指令。在洞口值守岗,安全员 24 小时不间断巡查,配备智能气体检测仪和通风设备,爆破后必须通风 30 分钟以上,经检测仪确认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达标、无坍塌风险后,再由安全员带头进洞探查,确认安全后其他人员才能进入作业,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为提升作业精度与效率,班组还自主研发了多项 “小发明”。他们将全站仪与便携平板电脑相连,开发出 “孔位数字化标定系统”,操作人员按图施工,定位时间缩短一半,误差控制在 1 毫米内。他们自制了 “分级装药器”,通过调节装药器的出料速度和分层隔板,实现炸药均匀填充,避免局部药量过大导致超挖或药量不足影响掘进效果。这些看似简单的创新,实则是班组多年经验的积累与智慧的结晶,让爆破作业既精准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