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讯(记者 徐杨)随着冬季来临,孩子们的健康保障工作又到了关键时期。昨日从天津市儿童医院获悉,近期该院逐渐迎来冬季患儿就诊高峰,门急诊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呼吸道疾病患儿占比超过70%,主要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与全国哨点监测趋势一致。目前,该院通过增加夜间专家门诊、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等举措优化资源配置,并联合天津大学团队运用医工结合技术预测未来两周每日诊量,让“排兵布阵”更优化、更从容,有效缩短患儿平均候诊时间。
冬季成为儿童多发病的“高发季”,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寒冷干燥的空气不仅会刺激孩子们的呼吸道黏膜,使其抵抗力下降,还如同“天然冰柜”让病毒存活时间更长且更活跃。孩子们的免疫系统就像刚接受训练的“新兵”,尚未接触过多种病毒,缺乏“作战经验”,同时呼吸道狭窄使分泌物不易排出也增加了感染风险。天冷了,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室内活动增多,空气又不流通,为病毒传播创造了“绝佳条件”,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概率。
市儿童医院副院长翟嘉介绍,国家疾控中心最新的病原监测网络数据及天津本地的监测数据显示,当前流行的呼吸道病原体呈现“多兵种混合作战”特点。流感病毒(H3N2为主)阳性率居首,达17.5%,且上升程度明显,表现为高烧、全身酸痛等典型症状;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攻击”2岁以下特别是6个月之内的婴幼儿,易引发细支气管炎;鼻病毒虽然通常只引起普通感冒,但却是导致儿童反复感冒、频繁跑医院的主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流行强度较去年有所减弱,不过仍需保持警惕。
翟嘉建议家长通过“三步识别法”初步判断病情:第一是观察精神状态,普通感冒患儿通常精神尚可,而流感和肺炎患儿往往精神萎靡、异常烦躁、嗜睡;第二是注意呼吸状况,普通感冒通常症状为鼻塞、流涕,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剧烈咳嗽带痰或“三凹征”(吸气时锁骨上、胸骨上、肋间隙凹陷)需警惕肺炎;第三是监测体温变化,流感常伴持续高热且普通退烧药效果不佳。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呼吸道疾病,冬季儿童消化道疾病也不可轻视,尤其需重点防范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引发的腹泻呕吐。家长需警惕孩子的“脱水信号”,一旦出现小便量明显减少(比如6小时以上无尿)、哭泣时眼泪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等表现,必须立即就医,必要时进行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治疗。
市儿童医院副院长郭伟介绍,为应对冬季患儿就诊高峰,该院已全面启动应急机制并实施多项措施:进入秋冬季节后,该院连续分析白天门急诊和晚间急诊挂号量,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调整人员班次和时间,以确保在每晚就诊高峰时段储备充足的医疗力量;另一方面实时根据诊疗量调配人员,一旦发现就诊人数“超载”就会及时预警,动态调整医护人员并增加药剂、检验、放射、收费等科室力量。院内各专业主任及副主任医师完成本职工作后,纷纷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到急诊出诊,缓解夜间患儿就诊压力。两个院区夜间门诊已正式运行,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在急诊区域出诊,执行急诊挂号标准,方便患儿就诊。整合资源实行“全院一张床”管理,两个院区及各病区之间统一调配床位,确保重症患儿能第一时间收治入院。发挥东丽医院、黄河医院两个儿童呼吸疾病诊疗基地的作用,落实“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真正让东丽区、南开区患儿在“家门口”有“医”靠。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复诊、开具处方、药品配送到家服务,让轻症患儿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指导。
据介绍,市儿童医院与天津大学多个学院联手应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医疗数据大模型”,通过综合分析历史就诊数据、气象预报、当前就诊情况等,依据大数据动态预测就诊量来实现医疗资源的动态合理调配。随着该模型性能的不断成熟与优化,未来将在方便患儿就医上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