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科邓健主任中医师、杜洪煊主治中医师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寓意“气寒而将雪”。今年我们在11月22日迎来小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科杜洪煊主治中医师提醒,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此时自然界阳气潜藏,人体养生也应顺应节气,注意“防寒保暖、敛阴护阳”。
寒气初至需防寒
经络温通保气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中医科杜洪煊主治中医师表示,小雪后寒气当令,人体阳气内敛,经络易凝滞不通,尤其是阳虚、气血不足的人群,容易出现手脚冰凉、关节冷痛、畏寒、乏力等症状。
杜洪煊介绍,通过中医外治法疏通经络、温补阳气,能有效缓解因此产生的不适,推荐以下方法:
1.穴位温灸补阳气
关元穴(肚脐下3寸):艾灸10—15分钟,可温补肾阳,增强体质。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艾灸或按压,可健脾益气,提高免疫力。
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或按压,可温补肾阳,缓解腰背冷痛。
2.中药足浴温经散寒
配方:艾叶10克+桂枝10克+红花5克,煮沸后晾至合适温度,泡脚15—20分钟。
功效:温经通络,改善四肢冰冷、促进睡眠。
3.推拿按摩舒筋活血
部位:手足三阳经、肩颈部位。
作用: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肩颈僵硬、手脚不温。
操作:每日早晚搓热手心后按摩相应部位,每侧5分钟。
阳气内藏宜温补
饮食调养分体质
同时,小雪之后,人体阳气内收,是进补的好时机。但需根据体质选择温补或清补,避免“虚不受补”。
对于阳虚寒凝体质的人,也就是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者,杜洪煊建议以温补脾肾为原则,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以温中补血、驱寒暖身。日常也可多吃温热食物,例如核桃、桂圆、韭菜、胡椒等,避免生冷、寒凉之品。
而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的人群,属于阴虚内热。建议这个时节的进补以滋阴润燥为原则,可用银耳、百合、粳米煮成银耳百合粥服用,滋阴润肺、安神助眠。食材方面推荐麦冬、沙参、玉竹、雪梨干等;建议避免辛辣、燥热食物。
小雪运动宜内敛
动静结合养精气
杜洪煊提醒,小雪时节运动应以“内敛静养、不宜过汗”为原则,避免阳气外泄。适合选择温和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走、室内瑜伽等。运动时间宜在阳光充足的上午或午后,避免早晚寒气侵袭。运动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宜,重在“藏而不泄”,顺应冬季养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