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劲 本报通讯员 赵安然
初冬的陇东高原,寒风掠过黄土沟壑,甘肃静宁县工业园区的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车间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缝纫机哒哒作响,流水线有序运转,女工蔡来娣和吕向娟默契配合,将一块块头枕面料精准套在模具上。
这个看似日常又简单的套模动作,却是她们人生轨迹悄然转变的关键环节。“以前去外地干活,一年见不了孩子几面。现在在家门口稳定上班,月入3000多元,还能接送孩子上下学。”蔡来娣笑着说。
蔡来娣笑容背后,是一个县域经济转型与千万家庭命运交织的故事。
产业转移提供本地就业机遇
静宁,是全国闻名的苹果之乡,也是甘肃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县。过去,苹果挂树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入了农闲时间。为了增加收入,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在村里生活。
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和学龄儿童的教学成长需要,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将积攒的收入用于在县城买房——老人进到县城养老,子女在县城读书。由此,“陪读”一度成为县城新市民家庭的普遍选择。然而,由于缺乏本地就业岗位,这些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陪读妈妈”陷入两难:留在家中却每天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远走他乡继续务工却照看不了孩子。
近年来,国家推动制造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静宁县抓住机遇,将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补齐工业短板的核心方向。2024年5月,重庆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落户静宁工业园区,专注乘用车座椅头枕、扶手及内饰件的研发与生产。当年11月正式投产后,不到半年产值便突破千万元,迅速拿下吉利、比亚迪等5款车型定点订单,占据全国头枕与扶手市场的30%份额,跑出了令人瞩目的“静宁速度”。
企业落地,岗位随之而来。对李亚玲这样的“陪读妈妈”而言,这不仅是就业机会,更是生活的希望。此前,李亚玲曾在北京做了7年的电话客服,返乡后一度无业。“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进汽配厂,孩子放学我就能去接,晚上还能辅导作业。”如今,她在豪斯特的工厂负责头枕组装,工作时间灵活,收入稳定。
完善岗位开发与服务机制
像李亚玲这样的女性,在静宁汽配企业中已有数百人。据统计,全县汽配产业已吸纳就业超800人,其中“陪读妈妈”占比近四成。
豪斯特的就业吸纳效应并非孤例。截至2025年11月,静宁县已引进汽车零部件项目18个,总投资逾21.6亿元,涵盖线束、座椅面套、高压线缆、智能座舱等多个细分领域。
甘肃沪佑正通电气系统有限公司年产各类汽车线束超32万套,新增就业岗位140个;吉利汽车专卖店、配套电子项目相继落地……一个覆盖设计、制造、物流、销售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圈正在陇东悄然成型。这些项目不仅填补了当地工业“缺链断链”的空白,更以劳动密集型与技术适配性兼具的特点,为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女性群体提供了大量“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静宁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区位和资源,更在于服务与温度。当地推行“保姆式”服务机制,从项目签约到投产运营全程护航,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扩产增岗。“目标是三年内打造百亿级汽配产业集群,让更多人不用背井离乡也能体面就业、安心生活。”静宁工业园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产城融合重塑县域社会生态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一个要素重组、动能转换的过程。静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扎根,精准对接劳动力与产业需求,有效化解“返乡滞乡”难题,实现人岗相适、产城融合。更重要的是,这种融合正在重塑县域社会生态:当家长们不再被迫远行,家庭教育得以回归,社区活力逐步复苏,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人本基础。
站在静宁县工业园区,远处是连绵的黄土山梁,近处是现代化生产线上忙碌的身影。坐落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静宁县,正抓住国内产业梯度有序转移的东风,在汽车零部件的精密齿轮中,咬合出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加速蜕变为陇东汽车零部件产业新高地。
那些曾经为生计发愁的“陪读妈妈”,如今坐在明亮的车间里,用双手缝制着头枕,也缝合着家庭与梦想、乡土与时代的裂痕——她们的“新工位”,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最温暖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