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记者 李可
“中方欢迎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和支持《绿色矿产国际经贸合作倡议》”“将在尊重非洲国家意愿基础上,持续推出更多‘中国行动’,支持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商务部将指导各地持续办好‘购在中国’系列活动,将‘购在中国’打造成为感知现代中国脉动的新窗口”“下一步,商务部将重点做好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进一步提升外商投资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三方面工作”“加快推进‘东绸西固’工作,推动茧丝绸行业高质量发展”……在11月27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就近期商务领域热点话题作出回应。
维护绿色矿产全球产供链
支持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
11月22日—23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本次峰会上,李强总理宣布《绿色矿产国际经贸合作倡议》和“落实《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中国行动”。
何咏前表示,上述举措宣布后,商务部于11月23日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新闻中心举行了专场发布,全面宣介《倡议》和“中国行动”。目前,《倡议》已得到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
“中国一直是全球绿色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何咏前说,中国同有关方提出《绿色矿产国际经贸合作倡议》,鼓励通过对接发展战略、加强能力建设和技术交流、构建多方联合融资机制、保护绿色矿产投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等具体举措,推动构建开放共赢、公正合理的新型矿产资源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资源富集国价值链攀升,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实实在在造福各国人民。
何咏前介绍,中方专门发布“落实《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中国行动”,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赋能、矿业资源绿色开发等方面,精选近50个中非务实合作案例,全面阐述了中方支持非洲工业化以人为本、立足国情、环境友好、科技赋能等四大理念,期望能以此进一步凝聚全球共识与合力,解决工业化这一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事项,促进减贫和可持续发展。
何咏前表示,中方欢迎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和支持《绿色矿产国际经贸合作倡议》,将与各方共同落实有关具体举措,积极开展务实合作,维护互利共赢、公平合理、稳定畅通的绿色矿产全球产供链。同时,中方也将在尊重非洲国家意愿基础上,持续推出更多“中国行动”,支持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2025精品消费月活动
开展以来取得积极成效
11月5日,“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活动在上海启动。何咏前介绍,2025精品消费月活动开展以来,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下,全国100多个城市联动响应,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主题活动精彩纷呈。截至目前,各城市已围绕精品首发、购物、美食、旅游等重点主题,组织活动4600余场,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地配套专项措施,为活动赋能。如上海推出进博会“票根”联动消费活动,消费者可在全市80多个商圈、古镇、博物馆的1200余家商户享受专属优惠;广州为国际美食节配套专属消费券,为期5天的主会场活动吸引18.5万人次参与,实现营业额与客流量双增长。
二是精品推广链接全球。商务部组织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加大国际精品采购和推广力度,将更多进口商品转化为国内零售爆品。依托进博会带动更多参展国加力推介特色商品,泰国菠萝蜜、格鲁吉亚葡萄酒、哥伦比亚手工制品等受到消费者欢迎。在天津,70余家津洽会参展企业带来上千种进口商品惠民展销,让消费者“不出国门惠购全球”。
三是场景丰富体验多元。各地联动购物、美食、旅游、展演等多领域优质资源,创新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场景。如北京推出“秋日散步美学”主题线路,串联周边美景、美食、美店等“赏秋+”业态,让慢下来的北京秋日美景,转化为持续释放的消费活力;广州开展全运主题消费活动,解锁商旅文体健多重消费潜能。
何咏前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持续办好“购在中国”系列活动,以更丰富的供给、更优质的服务、更多元的场景,将“购在中国”打造成为感知现代中国脉动的新窗口。
以服务业为重点
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
今年以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深入实施《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实施方案(2025)》,在境内外举办系列投资促进活动,积极宣介中国投资机遇。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八届进博会期间,商务部举办了外资企业圆桌会、2025上海城市投资推介大会、自贸试验区专场推介活动、绿色低碳产业对接会等重点活动,与会外资企业普遍表示,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正通过深化本土化、加码数字化、扩大绿色低碳转型等路径,深耕中国市场。
何咏前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电信、医疗等开放试点。落实好对外资已开放领域的“准入又准营”要求,帮助外资企业破解市场准入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是进一步提升外商投资服务水平。商务部将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多双边投资促进工作机制作用,强化国家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等开放平台引资功能,为外资企业投资中国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办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把企业“需求清单”变成政府“服务列表”。围绕外资企业重点关注的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不断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国民待遇,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中国蚕茧产量约占全球75%
生丝出口占全球超60%
近日,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茧丝绸产业“东绸西固”工作的通知》,聚焦优化产业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茧丝绸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提升整体发展质效,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回顾‘十四五’时期,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茧丝绸政策措施,搭建行业发展平台,大力促进丝绸消费,茧丝绸行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何咏前介绍,一是产业根基更加坚实。“十四五”时期,中国桑蚕茧年均产量74.4万吨,较“十三五”末增长11%。目前,中国蚕茧产量约占全球75%,生丝出口占全球60%以上,茧丝绸产业优势持续巩固提升,种桑养蚕已在部分中西部地区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二是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中国蚕桑丝绸新增专利数量较“十三五”增长45.2%。功能性真丝面料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资源综合利用向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延伸。
三是行业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制修订蚕桑丝绸各类标准57项,推动“中华老字号”新增丝绸企业6家,加强品牌建设,带动蜀锦、云锦、宋锦等非遗丝绸产品“国潮”消费。
四是国际声誉不断提高。擦亮“中国丝绸”金字招牌,稳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2024年,中国丝绸商品出口达14.4亿美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超过三成,出口目的地涵盖全球约120个国家和地区。
何咏前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按照“十五五”规划建议重要部署,强化政策支撑和工作协同,加快推进“东绸西固”工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丝绸消费持续扩大,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茧丝绸行业高质量发展。